[在台灣的日本味] 「台博館鐵道部園區」百年重生精彩呈現,互動探索式展覽,大人小孩都有趣



每每經過北門,總是會留意不遠處的「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從外觀殘舊不堪的建築物、到覆上綠色鐵皮圍籬蛻變至現在的風華再現成為台北西區門戶新亮點。這一等,就是16年「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終於在2020年7月7日正式開館,變身為「台博館鐵道部園區」
畢生代表作品幾乎都在台灣的「森山松之助」,師承「辰野金吾」-其建築設計中常見紅磚與灰白色系飾帶相間做法,及像王冠一樣的塔樓與圓頂設計,被稱為「辰野風格」台博館鐵道部園區"廳舍"是園區中佔地最大的主建築,就是森山松之助的心血結晶鐵道部廳舍為磚木構造,外廊樓板採用鐵軌混凝土構造,意味著建築1樓用舊式紅磚頭、2樓以上採用木構造,類似英國安妮復興式的歷史式樣,早年在英國常有類似建築。鐵路技術的發源地在英國,採用英國的建築樣式,頗有致敬的意味。正面以兩座塔樓塑造主要入口意象,一樓順著路口轉角設計圓弧造型,並於兩側各設三根古典柱式,二樓為雙柱支撐的兩米陽臺外廊,單斜屋頂上置大型老虎窗,一樓大廳以弧形天花板及柱列界定空間,由木作中央樓梯至二樓,室內多處天花板及牆面以灰泥雕塑裝飾,並採用臺灣少見的橢圓形天花板。
森山松之助Wiki
「台博館鐵道部園區」街廓內原有將近四十棟建物,歷經2005年興建捷運以及2013古蹟修復拆除不保存者,目前尚餘十棟,其中包含八處法定文化資產-六棟國定古蹟、兩棟市定古蹟。一入內就是一座很氣派、宏觀的樓梯,上面有精彩的立體石膏裝飾,入口旁的置物櫃,配合整棟建築的氣質,也特別設計的了一下
鐵道部古蹟展規劃了四個主題展間-"咱的鐵支路"、"火車日常"、"解碼鐵路信息"、"現在性時空秩序",於昔日決策台灣鐵道建設的辦公廳舍內,展示關於歷史事件、車輛、建設等圖文史料,和各種以鐵路為題的創作等。
100%的場景還原很有復古的味道還不時有火車進站的月台廣播。坐在火車坐位上搭配音效與窗戶特效,若此時與別人視訊說自己在火車上,完全不會被懷疑
舊時車站辦公室場景還原
2F展區-主題為"現代性時空秩序"與""解碼鐵路信息"
櫃內模型展示四種過往鐵道橋梁常使用的橋樑:鐵公路併用橋、磚造橋、鋼橋、木造橋。
我特別喜歡「台灣鐵道旅館」的展覽區塊,對於當時台灣第一座、也是當時唯一的一座西式飯店有著詳盡的展示。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於1907年6月21日著手興建台灣史上第1家西式旅館,地點選在台北停車場(火車站)前僅1百公尺的表町二丁目,也就是今天「新光三越站前店」和「大亞商城」的所在地。走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雄偉的紅磚建築,玄關右側有事務室與電話室,其功能相當於今天各大旅館中的門房。1樓大廳的面積有45坪左右,其右側有酒吧與撞球室,左側則有置物間與會客室,穿過走廊後更設有吸菸室與讀書室。建築的後半部為廣達75坪的大食堂與廚房。而在大廳的左側一角,旅客們更可搭乘限重500斤(約300公斤)的升降梯到2樓,此為台灣史上首座升降梯。「台灣鐵道旅館」在1945年的台北大空襲被炸毀。
當時「鐵道旅館」裡面所有的配件,從餐廳的刀叉到房間的瓷製馬桶,都是英國的舶來品。其正餐比照日本國家典禮晚宴,為法式料理、法文菜單。
momo剛好碰到工作人員正在擺設桌上的餐點,很好奇的一直黏在旁邊仔細觀察對方倒底在做什麼。
臺灣鐵道旅館外觀由日本第一代留德的海歸派松崎萬長所設計,本體為紅磚砌成,搭配白色石材。屋頂使用多種金屬材料,堅實厚重。這類馬薩式屋頂是帝國擴張時期的官廳建築特色,具強烈帝國威儀。建築正面有車道,中央的庭園種植台灣特色的植物。
佔地有3069坪,不過建築物實際的面積是620坪,有三層樓高,飯店一共有30間房,住宿費依等級從27日圓到3日圓不等,在當時是有錢人才能進駐的昂貴價格。建築本體外,還有庭廊、花園、馬車停放所、馬房、冷凍庫和酒類冷藏室、表演舞台和觀覽席、廚房和點心製造所。
「鐵道旅館」由鐵道部委由專業經理人經營,雖然價位較其他旅館高昂,然而工資、設備維持、原料採買等,都是不小的開銷,即使鐵道部每年補貼數萬元,旅館仍連年虧損,直至1930年代亦然,有時還被民眾反映"能說英語的接待員帶有傲慢態度",有人因此說"鐵道旅館是台灣經濟上華而無用的一大累贅"。
其實,做為官方營運且在當時相當罕見的西式旅館,鐵道旅館有其經營後援和營運使命,有時甚至為了親民而壓低價錢、提供招待券、從事公益,如1911年台北大水災,鐵道旅館就曾充任災民的收容所。在質感中走向雅俗共賞和增加各界人士使用率,是旅館經理人共通的治館方針。
鐵道迷絕對不可錯過! 耗資2300萬打造的動態鐵道模型,是館內一大亮點。選定1910年代台北工場與機器局建築、1970至1980年代台北車站周邊(台北鐵路地下化工程動工前的第三代火車站),以微縮比例1/80的模型場景,呈現台北鐵路沿線過往的記憶,模型盡頭就是控制室,由專人規劃不同車輛型號的火車動態展演。
此區展覽空間的窗外看過去,正好是北門,鐵道部園區與北門、郵便局、三井倉庫等都是台北城重要的歷史見證,如何保存與活化,鐵道部園區做了很好的示範。
整棟建築室內最精華的就屬部長室與會議室,在天花板與裝飾柱上運用了大量的立體石膏雕塑裝飾,但這一區卻也是損毀最嚴重的,復原之初只能依照一些殘件與舊照片,耗費極大的力氣恢復成他原本應有精彩奪目的樣子。
從門廳樓梯間、會議室到部長室,森山松之助當初在有限的預算下,決定以這一區塊作為重點區,花了比較多的力氣,做了許多精美的裝飾,成為最華麗的空間,在立體石膏的造型設計上,也帶入了台灣風情-鳳梨,用在柱頭的造型。
非常厚重的金庫保險箱,以人力應該是完全般不動,本以為會有一些現金、黃金等錢財,原來只有一些重要文件與帳冊。
「鐵道部」修復過程留下的物件與歷史文物,都封存在這裡。
工務室前半部空間,變身為兒童展覽空間,"蒸氣夢工廠"因有人數限制,須先排隊領入場證,時間到再入場,每天有六個梯次,每一場限20名兒童。
 小朋友最期待的重頭戲-電動小火車(限重20公斤),後面附上一節貨運車箱,可自由選擇自己想要運送的物資,這些很可愛、用布縫製成的,都是台灣當時最重要的物產- 茶、鹽、甘蔗與木材。
除了電動小火車外,還有木製火車軌道系列玩具以及火車著色遊戲,藉以分散排小火車的人潮。
另外一間兒童體驗室,入場不用排隊,此處有更多與火車相關知識型的互動遊戲,寓教於樂,大人小孩都收穫滿滿。
工務室的尾端房間改為古蹟修復展示工坊,訴說著修復工地角落精彩故事以及鐵道部如何一步一步的蛻變,靠著古蹟修復團隊的堅持與努力以深深地感受到老一輩職人的堅持與參與古蹟修復的驕傲看著這些展示非常讓人感動
特別的是,2015年來自日本東北的國寶級匠師佐佐木信平,應台灣博物館之邀來台協助鐵道部古蹟修復,同時與產自311震災災區的宮城縣石卷市雄勝町的石板瓦,災後尚未恢復生產,日方盡力搜集海嘯後殘存建材,加工供應約3000片18乘以30公分建材,趕上台灣施工時程,與來自災區的匠師同抵台灣,分外珍貴。
原電源室-創建時間早於1925年,可能為機械發電,或做為蓄電廠的單層供電場所,歷經多次增建,為配合南廳舍、北工廠的基地走向,平面形成曲折特殊角度。構造為有扶壁柱磚造承重牆身,木造桁架屋頂,上方設有俗稱太子樓的通風散熱氣窗。
現改為鐵道餐廳,飯受懷舊風的鐵路便當餐點
園區內特色建築物-
八角樓男廁,為磚造一層樓歷史主義風格建築,因職員以男性為主,因此只設置男廁。屋頂砌石板瓦,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中空八角柱,上方為通風口,和外牆間由八根鋼筋混凝土樑相連接,宛如一把撐開的傘,八個小便斗圍繞在八角柱周圍,有門便所則分佈於八角形的的兩個邊,每個邊有兩間共四間,便所後方配置便於清除的戶外化糞池。外牆以洗石子、牆面分割線來表現仿石砌的古典風格。
戰時指揮中心。座落於園區西北側,1943年興建,設計者為鐵道部工務課技手鳥巢英一,為鐵道部高層員工避難之處,以鋼筋混凝土建造,分為上下兩層,上層露出地面約7公尺高,為避彈而採圓錐造型,外部防護壁為戰後因應國共內戰增建。內層入口設有防爆鐵門,下層埋入地下,室內壁面有包括車站、橋樑、河川、隧道在內的全臺鐵路圖,並有通風口與地面相連。

「台博館鐵道部園區」的風華再現真的很讓人驚豔,除了能滿足建築迷與鐵道迷之外,一般民眾不管是大朋友還是小朋友,都能透過他不同的展覽型式與互動體驗,沉浸其中,絕無冷場的逛上一整天,台灣博物館的展場規劃與設計,已在水準之上。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修復紀錄短片

導覽名額秒殺!鐵道部古蹟修復帶你搶先看


臺博館鐵道部園區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開放時間:09:30~17:00,休週一。
門票:全票100元,半票50元。四館聯票全票130元、半票65元,購票日起一個月內參觀本館及古生物館、南門館及北門館。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在台灣的日本味] 「簡單李」 V.S 「PRESS BUTTER SAND」

[京都伴手禮]「總本家 河道屋」蕎麦ほうる-小花餅乾

[在台灣的日本味]長崎蛋糕老店-南蠻堂有限公司 V.S 南蠻堂餐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