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日本味] 別有洞天的「李克承博士故居」

李克承博士故居2011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新竹市政府在2013斥資1200萬整修,於2014年開幕並委外營運,合約到期後,市府重新招標,這次與新竹知名的餐飲企業新橋攜手合作,重新整頓後以古蹟咖啡館之姿於2019/12/17重現。
入口跟關西分駐所所長日式宿舍」一樣以小徑之姿呈現,稍不留意就會錯過。
李克承博士故居」與辛志平校長故居新竹市府採取促參方式,委託新橋集團」經營。促參的全名是「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國際間通稱公私協力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意思是將傳統由政府自辦的公共建設,開放給民間來興建及營運,透過民間的資金、創意及管理技術,讓公共服務品質更好。
位於新竹大遠百的正後方的李克承博士故居,四周都是高樓,顯得遺世而獨立。
李克承(1909-1986)於台灣日治時期之明治42年(西元1909年)生於新竹廳,曾就讀新竹第一公學校、淡水中學、京都大學同志社中學部,及佐賀高等學校理科。昭和16年(西元1941年)4月取得長崎醫科大學醫學博士,是新竹出身的第一位醫學博士,同年自日本返回臺灣,於新竹市表町(今文昌街)開設新竹內科醫院。
李克承於醫師公會理事長任內與吳基福醫師合作推動「醫師法」,主張舉辦醫師執照考試,取締密醫,反對另辦特考讓退役軍醫或公共衛生保健員取得醫師資格。另外,李對於地方社會公益事業投入甚多,諸如成立「李克承博士獎學基金會」協助清寒學生、設立新竹老人大學、照顧社區年長者、造福弱勢民眾等。綜其一生造福地方,地方人士咸以「李博」相稱。
李克承博士故居是1943年由經營「新竹座」戲院(今明志書院停車場)的池田門等人興造完成,作為交際應酬的「會館」;李克承博士為新竹第一位醫學博士,於1945年買下這棟日式瓦屋,但因土地所有權仍屬公有,李克承博士夫人後將故居還給市府。 民國95年(西元2006年)政府原打算將故居標售,因民間團體發起搶救古蹟的「竹掃把運動」,後故居以公共建築之姿保留下來。
李克承博士故居是獨棟L型日式黑瓦木構建築,面積約為36.5坪。新竹市政府在民國85年(西元1996年)取得房屋產權後,曾將其提供給新竹文藝界人士作為藝文聚會、活動場所,亦有「西門會館」的別稱。在建築設計上,為順應臺灣的濕熱氣候,裝設了讓雨水順流而下的下見板、增加出簷阻擋西曬,並用推拉式的幛子取代固定牆面,達到良好的通風效果。
該建築各細部的形式與線腳皆甚為簡潔,多由線條構成,圖樣皆以「円」作為基本圖象運用於各類開口之上,形成本建築之特色。另其空間具公共屬性,與一般住宅相較,空間配置押入(儲藏櫃)及供作住宿使用的居間比例較低,廊下(包括椽側)的空間比例相對較多,具有以交際、聚會為主之會所性質。
一入玄關,即為工作人員的作業區與點餐區,因應保護古蹟,入內需著襪,若無襪,入口處提供襪子可購買。
不同於一般住宅強調私密性,"座敷空間"保留了原先作為"會館"的公共性質,成為建築最精采活潑的空間。
入內採自助式,自己選擇喜歡的座位,服務生送上menu與水杯,再至櫃台點餐結帳,內部將整個空間打開,顯性燈具採復古形式,低調且自然質感的傢俱選擇,完全尊重歷史建築,座位間隔也恰當,特別喜歡以自然植物作為裝飾,是整個空間的畫龍點睛,除了日式建築本身之外,整個氛圍與呈現的細節,真得如同置身日本一般,這樣的質感是我所見過日式建築改造成商業空間,表現得最好的。
每張桌上都放置著花草植栽點綴,展現生活美學的態度,讓我想起長崎蛋糕老舖「松翁軒」本店的桌上,也是有著這樣的小巧思,「李克承博士故居a-moon」不管是擺設、空間妝點、傢俱餐具質感與搭配、甚至播放的音樂整個都很到位,完全將日式的細緻度發揮到淋漓盡致。
別名a-moom」賣起現下最流行的生吐司,餐點以吐司產品為主,搭配咖啡、氣泡水、果汁與茶,每人有低消一份飲品或餐點。
以餐廳起家的「新橋集團」,餐點品質與味道自然不在話下,我當天點的"微熱山形生吐司"搭配"北海道乳酪"(另有抹茶與焦糖布蕾可選)、以及最受歡迎的"可愛山形吐司"內餡搭配"香蕉卡士達"與"咖哩杏鮑菇"(另有草莓乳酪與堅果毛豆泥)。
李克承博士故居」的質感實在太令人驚艷了,我想這將會是我閒暇之餘,三不五時到訪的心靈寄託之所。

李克承博士故居 a-moom
地址:新竹市勝利路199號
電話:03 522 0352
營業時間:09:00-17:00 
公休日:每週一


[在台灣的日本味] 關西分駐所所長日式宿舍與初心者市集的風華年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在台灣的日本味] 「簡單李」 V.S 「PRESS BUTTER SAND」

[京都伴手禮]「總本家 河道屋」蕎麦ほうる-小花餅乾

[在台灣的日本味]長崎蛋糕老店-南蠻堂有限公司 V.S 南蠻堂餐飲有限公司